{高醫大研發處學研亮點}

       癌症已經長達三十餘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,造成家庭與國家重大損失,也是目前醫學上仍未解的難題。針對無法開刀切除的腫瘤,傳統上只能使用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是放射治療。而隨著癌症治療的進步,抗癌的選擇更為多元化也逐漸趨於「精準醫療」。直至今日,許多癌症已被證實與異常的基因表現或是分子傳遞路徑的有關,因此標靶治療的發展就應運而生,陸續也開發了許多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。這些口服標靶藥物的發展,不僅僅服用方便,讓病人不用住院就可持續接受腫瘤的治療,其副作用也較傳統化學治療還低一些。

        酪胺酸激酶抑制劑(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)是能阻斷酪胺酸激酶的藥物,是標靶治療之原型。在人體中,酪胺酸激酶家族僅佔蛋白質激酶中的少數,卻佔致癌基因中較高的比例。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機轉便是堵住酪胺酸激酶的活性部位,進而阻斷活化訊息之傳遞,阻止癌細胞生長來治療癌症。目前已經開發了許多酪胺酸激酶抑制劑,例如ImatinibDasatinibNilotinibGefitinibErlotinibAfatinibOsimertinibRegorafenibSunitinibLenvatinibSorafenib,陸續都經實驗證實可用於治療不同的癌症種類。直至今日,口服標靶藥物的使用劑量皆是根據大型樞紐臨床試驗而訂,無論人種、性別或體型等差異都採用同樣的劑量,不同於傳統化學治療或單株抗體藥物是按體表面積或體重來計算。此外,這些樞紐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大多數都是白種人,體形平均較小的東方人所占比例極低。依照實證醫學來說,這些藥物幾乎可說是依照白種人的試驗結果來訂定劑量,但種族與體型的差異與藥物代謝息息相關,採用固定劑量(fixed-dose)的方式的確忽略了許多人種之間的差異,同樣劑量亞洲人很可能會比白種人暴露更高濃度的藥物,進而可能影響到療效與副作用。

       有鑑於此,我們與藥學院團隊合作,預計針對有使用下列九種常見酪胺酸激酶抑制劑(AfatinibDasatinibImatinibLenvatinibNilotinibOsimertinibRegorafenibSunitinibSorafenib)的相關癌症病患來進行台灣族群藥物動力學分析研究,希望可以使用真實病人服藥前/後的血清藥物動力學數據來分析後藥物及代謝物濃度,利用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式軟體(Nonlinear mixed-effect model, NONMEM),計算族群藥物動力學(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)與臨床成效之關聯性分析,幫助探討台灣人影響藥物動力學、藥效學、毒性反應之因素,提供未來更適用於病人使用酪胺酸激酶抑制劑之劑量處方,藉此找出最適合台灣人的治療方針。

Go to top